美女裸视频_日本三级2018亚洲视频_美女叫床声音_免费一级在线观看

登錄

廉潔文化中國行 | 風正一帆懸

    分類:清廉國企 作者:總管理員 發布時間:2022-10-20 閱讀量:8273

江蘇省鎮江市北固山風光。(圖片來源:視覺中國)

“潮平兩岸闊,風正一帆懸”,唐代詩人王灣在鎮江北固山下,眼望滔滔大江,觸景吟誦。

鎮江,地處長江與京杭大運河交匯處,楚的雄渾,吳的嫵媚,在這里激蕩交融。宜、朱方、谷陽、丹徒、京口、南徐、潤州……從西周時期沿革而來的鎮江古稱見證著3000余年的悠悠歲月。

鎮江風光旖旎,古來有“城市山林”“天下第一江山”的美譽。歷代文人墨客在這里留下諸多詩詞歌賦,斐然成章,燦若星河。“丹陽北固是吳關,畫出樓臺云水間”,李白寫出鎮江的秀美;“行歌白云嶺,坐詠修竹林”,蘇軾寫出鎮江的清雅;“一水橫陳,連崗三面,做出爭雄勢”,陳亮寫出鎮江的雄渾……賞佳句,慕先賢,品讀中自有清風徐來,沁人心脾。

一片冰心在玉壺

“洛陽親友如相問,一片冰心在玉壺”,王昌齡于鎮江芙蓉樓寫下的這首表明心跡之句,若是數百年前的張闿有知,一定會深有感觸。

東晉建武元年(317年),晉陵郡(鎮江舊屬)所領丹徒、曲阿等縣遭遇大旱,災情危急,民心惶惶。晉陵內史張闿修建新豐塘,可灌溉農田八百余頃,使危機安然度過。鄉民感激涕零,新豐塘因此又被稱作“張闿塘”。然而新豐塘修成后,張闿卻被別有用心之人以“擅興造”為由彈劾。他堅定不悔,冰心可鑒,最終贏得了公道正義。

王昌齡寫這首詩送別好友時,表達的不是一般的離情別緒,而是自己的心跡。洛陽的親友如果問起自己的情況,就轉告他們:這顆心就像盛在玉壺中的一塊冰那樣晶瑩透明、清澈無瑕。詩人以“冰心玉壺”自喻,表明自己光明磊落、清廉自守、表里如一。我的心地是純凈的,人格是清白的,為官是廉潔的,請你們放心吧!

冰心如玉,正大光明。古圣先賢,心懷坦蕩高潔,洞徹無瑕,一如冰心玉壺之德,映照后人。

南宋時期的兩任鎮江知府蔡洸、耿秉為民擔當,此心可鑒。

蔡洸知鎮江府時,水軍奉命移防建康(今江蘇南京)。彼時大旱年久,水量不足,漕運司便命令開決陂塘放水,以便水軍通行。而陂塘是百姓用以儲水灌溉的,蔡洸不忍百姓受損,便頂住壓力,抵制漕運司的命令。不久,喜逢大雨,不僅漕運暢通,農業也大獲豐收。鎮江百姓歌頌道:“我潴我水,以灌以溉。俾我不奪,蔡公是賴。”

淳熙十二年(1185年),鎮江再遇干旱天氣,雨水極少。依照先前規定,百姓不得擅自車用河水,鄉民們只得眼巴巴地看著田里的莊稼日漸干蔫。時任鎮江知府耿秉據實陳情,直書上諫:“如遇亢旱,請允許讓民眾車河水”。情況被反映上去,上級表示“農田莊稼的事大”,最終耿秉的建議得到采納。沿襲多年的“慣例”就此廢止,百姓獲得莫大的惠利。

在鎮江千里之外的江西鉛山,有一座“白菜碑”,映照著勤政官德的傳承。

明嘉靖年間,句容(今屬鎮江)知縣徐九思勤勉為政,清廉節儉。他自律“不嗜肉,惟啖菜,佐脫粟”,即很少吃肉,平時主要食用蔬菜米飯。他在縣署前的石屏上,刻畫了一棵青菜,居中題詞:“為吾赤子,不可一日令有此色;為民父母,不可一日不知此味。”兩旁一副對聯:“方丈石墻為戶屏,一絲畫菜為官箴”。以此自勉,亦體現出其為官之道。

徐九思離任后,事跡仍為縣內父老口耳相傳,影響著一代代句容子弟的人生志向,笪繼良就是其中一位。數十年后的萬歷年間,已成為江西鉛山知縣的他在衙中立下一塊“白菜碑”,碑上刻畫一棵大白菜,效仿前輩,以此明志。

不同的是時代,同樣的是情懷。為民之情如玉壺冰心,在歷史的長河里清亮可鑒。

明月何時照我還

“春風又綠江南岸,明月何時照我還”,王安石夜泊鎮江對岸的瓜洲寫下的這句詩,道出了多少游子對家鄉的思念之情。

在鎮江這片自古耕讀之風濃郁的土地上,曾經走出無數“學而優則仕”的俊彥英才,他們中許多政聲斐然,成為造福一方、留芳他鄉的嘉吏名宦。

顧方,鎮江丹陽人,北宋嘉祐三年(1058年)調任明州(今浙江寧波)象山縣令。他到任后,走訪邑中父老,詢問民間疾苦;整頓吏治,使貪官狡吏沒有可乘之機;大興縣學,讓百姓子弟得以入學受教。第二年,象山縣的民眾素質和社會風尚煥然一新,當地民眾稱譽:“(縣)令有顧方者始有治跡。”

象山治理好了,顧方卻操勞成疾。消息傳開,成百上千的象山民眾到塔廟為他祈禱,甘愿“割股療親”者就有十三人之多。后來,顧方因病情嚴重,不幸去世,百姓如喪考妣,悲痛萬分。當地為他建祠塑像,人稱“顧公祠”,四時祭饗不絕。

任職他鄉的顧方去世后,他的子孫并沒有回鎮江故土,而是繼續在先輩開墾過的土地上耕耘。顧方的長子顧直率家人在象山縣五獅山南麓的龍峰(現名山根)開村立戶;次子顧寬則在慈溪(今浙江余姚)長亭顧家埠定居。千年以來,山根顧氏始終秉承耕讀傳家的族風,山根村教育興旺,還曾被稱為“狀元村”。

明代官員賀邦泰也在他鄉獲得了清譽。因其清廉,廚房沒有多余的食物,只常飲大麥粥,被百姓親切地稱為“大麥粥太守”。

賀邦泰,鎮江丹陽人,歷任莆田縣知事,南康、廉州、瓊州太守等職。瓊州是海瑞的家鄉,賀邦泰在此任職時,以海瑞為楷模,為政清廉,自潔自律,與鄉民共苦,聲名遠播。有一次,海瑞回鄉省親,去州府拜訪他,被邀請到賀邦泰家中做客。海瑞見其室陳設簡陋,家人穿著簡樸,廚房內也無山珍海味,十分欽佩。海瑞問:“你生活何以如此清苦呢?”賀答道:“瓊鄉百姓還要比我艱苦,我何以獨享其樂?”

顧方和賀邦泰,他們在異鄉仰望著明月,雖有對故土的思念,但更多的想必是此心無愧,亦如月華皎潔。

清光緒年間的鎮江知府王仁堪,也是一位任職多地的著名賢吏。

光緒十五年(1889年),尚在京師為官的王仁堪出任廣東鄉試副考官。此科考生中,有一位年齡最小者,年僅十六歲,王仁堪閱卷后,認為此生是奇才,于是不拘一格,大力向正考官推薦。這名考生正是梁啟超。

次年,王仁堪調任鎮江知府。到任后,王仁堪與丹陽知縣查文清一起,妥善處理了“丹陽教案”。同時,他“以實心行實政,視民事如家事”,打洋匪、修水利、辦急賑、興善堂、建書院、設義塾,政績卓著。他為了賑災不惜拿出自己的俸祿,居住的卻是自建的小竹屋,時人以“青天二字遍江東”之句稱頌其廉。

王仁堪在鎮江任職三年后調任蘇州知府,不久即因病去世。消息傳至鎮江,“士廢業,商罷市,野輟耕,無不唏噓流涕,設位以祭”,官民共同為其請命立傳,最終《清史稿》將其列為最后一位循吏入史。

潮平兩岸闊

“客路青山外,行舟綠水前”,從北固山下掛帆啟航,順江東下四十余里,便會來到一座美麗的濱江小鎮——大港,這里也是民主革命先驅、黃花崗起義總指揮趙聲的家鄉。

1881年,趙聲出生于鎮江大港著名的趙氏家族。趙家是當地世家,千百年來形成了“以德立家,以學養家,以儉持家,以國為家”的家風。趙聲的父親是一位設家館的教書先生,雖然家境并不富裕,但樂善好施,常常資助貧困農戶和學生。母親為人善良,勤儉持家。在良好家風的熏陶下,趙聲從小便立下了反對封建、救民于水火的志向。成年后,趙聲毅然投身革命。

1911年4月27日,黃花崗起義爆發,趙聲擔任總指揮。起義雖未成功,但給封建統治者以沉重打擊,促進了辛亥革命高潮的到來。起義的失敗讓原就染疾的趙聲憂憤交加,病情遽然加重,抱憾辭世,年僅30歲。

革命的種子已經萌芽。1925年5月,丹陽西門的一所小學校里,中共丹陽支部宣告成立,這是鎮江地區第一個黨支部,也是當時江浙兩省僅有的9個彼此獨立的中共支部之一。馬克思主義的革命火種,從此在鎮江大地上播撒開來。

1938年6月17日,粟裕率新四軍先遣支隊在鎮江西南的韋崗伏擊日軍車隊,取得新四軍挺進江南的首勝,陳毅欣然賦詩:“鎮江城下初遭遇,脫手斬得小樓蘭。”不遠的前方,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抗日根據地拉開創建的大幕。抗日星火在革命勁風的吹拂下,燃遍大江南北,匯成抗日救亡的熊熊烈焰。

一盞燃燒的燈火,照亮了信仰的力量,喚起了人民的覺醒和人民革命斗爭的發展。

追尋革命火種,賡續紅色血脈。在今天的革命老區,新時代的奮斗者們接續前進,堅持“把成績寫在祖國大地上”。“時代楷模”趙亞夫,扎根茅山革命老區60年,終日堅守田間地頭,做給農民看、帶著農民干、幫助農民銷、實現農民富。一滴滴汗水灑在田野、一顆心緊貼人民、一雙腳深扎田地,默默奉獻敢吃苦,才走到了今天。

當東風吹遍神州大地,花兒依然會迎風盛開。前方,風正一帆懸!(孟憲威)

來源: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

 

上一篇:清廉詩詞賞析 | 石灰吟

下一篇:劉少奇:不收百姓一顆菜

Copyright?2018 All Rights Reserved版權所有 湖北省成套招標股份有限公司     備案號:鄂ICP備10208585號-1 網站建設:京倫科技

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3424號